文丨郭小兴编辑丨百进
来源丨正经社(ID:zhengjingshe)
夏日炎炎,又到了啤酒的销售旺季。
【资料图】
二级市场上,相关啤酒股自然也成了不少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
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,曾经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的燕京啤酒,股价在今年4月触及14.40元/股(前复权,下同)历史高点前,就开始了震荡下行。最新的股价,已来到11元/股上下,市值为300多亿元。
股价动荡的背后,这个昔日的“啤酒之王”,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基本面?
奋斗十年仍然掉队
燕京啤酒于1980年成立于北京,前身为北京市顺义县啤酒厂。
1989年,燕京啤酒通过实施“胡同战略”,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。
1997年,燕京啤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。
此后,1999年,燕京啤酒通过成立分公司、合资公司,收购酒厂等方式,迈开了由地方性向全国性转型的步伐。
比如2001年,燕京啤酒通过收购无名和三孔,抢占山东啤酒市场;2002年,完成收购桂林漓泉啤酒,进一步打通广西市场;2003年,成立华南事业部,控股福建惠泉啤酒。
2008年,成为北京奥运会首家啤酒赞助商,此后几年营收也保持较快速增长。财报显示,在2013年燕京啤酒业绩达到巅峰,营收达到137.48亿元。
不过,燕京啤酒的高光时刻并没有维系多久。
2014年,燕京啤酒营收开始不增反降,此后几年持续下滑,2017年已经下降至111.96亿元。
2018年与2019年实现微增,不过在2020年再次下滑4.71%,跌破110亿元。
除了营收下滑外,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,在此期间燕京啤酒的净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。
财报显示,2014年净利润为7.26亿元,随后就连跌3年,2017年更是巨降48.3%至1.61亿元。
2020年以后,燕京啤酒的业绩有所反弹。财报显示,2022年营收为132.01亿元,同比增长10.38%,净利润为3.51亿元,同比增长54.51%。
不过,这个成绩还是没有回到2013年的水平。
再看竞争对手,2022年华润啤酒、青岛啤酒的营收分别为352.63亿元、321.7亿元;几乎是都是燕京啤酒的两倍有余。
今年一季度,燕京啤酒业绩看来不错。财报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35.26亿元,同比增长13.74%;净利润为6456.38万元,同比增长7373.28%。
不过,尴尬的是,资本市场似乎并没为这份“好成绩”买单。
公布一季度财报后,4月21日燕京啤酒的股价下跌4.04%,成为一个月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交易日。
总的来说,十年时间里,作为曾经的行业老大,燕京啤酒掉队十分明显,二级市场也显得有些信心不足。
渠道困境亟待打破
燕京啤酒的的困境,渠道层面早已显现。
从区域来看,前面提到的1999年后,开始通过大规模兼并收购及成立合资公司等手法,来扩大自己在全国市场的商业版图。
但这个版图却始终局限在北京、内蒙古、广西三地,在全国市场上的优势一直不太明显。
从财报可以看出,2022年燕京啤酒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华北地区,贡献了52.38%的营业收入;其次是华南地区,营收占比为27.2%。
而在华东地区、华中地区以及西北地区,燕京啤酒的销售额较低,对营收的贡献也较低。
如果不把燕京啤酒定位为全国品牌,而是区域性啤酒品牌,又如何呢?同样显得优势不足。
2023年5月,在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,有投资者提问耿超:您还会直播带货吗?
对此,耿超回复称:燕京啤酒将会有更多的高管走进直播间,听取消费者的声音,与消费者建立共情、共鸣的纽带,真正走进消费者、服务消费者。
不过电商渠道对营收的贡献不到2%,依然说明了燕京啤酒线上业务的竞争力甚是低下。
产品营销连连翻车
近年来,为了抢占年轻市场,燕京啤酒在产品和营销层面都做了许多尝试。不过在讨好年轻人这件事上,燕京啤酒反倒是翻车连连。
财报显示,2019年至2022年,燕京啤酒广告宣传费分别为4.41亿元、5.06亿元、5.6亿元、6.0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6.6%、14.7%、10.66%、7.89%。
此外燕京啤酒还在2022年报中表示,持续开展U8全链路营销,借助一线艺人代言构建品牌内容体系,统筹全媒体运作等方式,实现了燕京品牌年轻化、潮流化转型。
不过,巨额广告费用签下的流量明星也是有风险的。
今年7月,蔡徐坤被爆出私生活丑闻引发全网关注,而燕京啤酒也难免被波及。蔡徐坤事件引起不少投资者的讨论,有投资者认为,“只要是用流量明星,大概率会出事”。
7月4日,“燕京啤酒回应蔡徐坤事件”这一话题更是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这不是燕京啤酒第一次因为艺人塌方而受到牵连。
此前,2021年6月,燕京啤酒曾聘请当红明星张哲瀚代言旗下品牌“雪鹿啤酒”,但2个月后张哲瀚因“靖国神社合影”事件遭到全网封杀,燕京啤酒与其结束合作。
2023年4月,此前合作的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因涉赌引爆网络,燕京啤酒迅速与其切割,宣布张继科已不是其代言人。
总的来说,产品与营销频频翻车,说到底还是在于燕京啤酒在抢占年轻市场这件事上过于激进。不过,这或许也反应出了燕京啤酒当下的无奈与焦虑。
产品力与品牌力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,燕京啤酒这十年落下的功课,短时间内已经难以扭转局面。若不沉下心,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。【《正经社》出品】
责编|唐卫平·编辑|杜海·百进·编务|安安·校对|然然
声明: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勿作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
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,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
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,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,否则视为侵权
Copyright © 2015-2023 港澳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